旅行途中,總要去兩個地方逛逛:書店與傳統市場。

關於旅行,一直有個癖好,每到一個新城市,總要去兩個地方逛逛:書店與傳統市場。原因是:其一,兩者都屬五花八門,值得慢慢看慢慢逛;其二,兩者都賣糧食,提供精神補給,補充肉身養分。但似乎世俗觀念總覺得市場的喧囂與書店所需要的靜謐格格不入,因此印象所及,除了在日本的東京築地、大阪黑門、京都錦小路等不算太傳統的市場碰到過一兩家新舊書店之外,似乎再也沒有了。——當然,早已足不出亞洲之人,孤陋寡聞,真也沒多少記憶可說就是了。
日本的仙台舊稱“青葉城”,物以海產出名,還有很會料理牛舌。牛舌昨晚配酒吃了。今早按慣例,“到一個城市一定要逛市場”,早早去了“仙台人的廚房”,仙台朝市。
不算太大的市場,人也不多,好逛!海產確實多,有些都叫不出名字。另有一尊“仙台四郎”塑像,真實的明治人物,類如遊民,到處晃悠,據說到了哪一商家,該家便大發利市,因此人人歡迎他光臨!過世後,遂有以塑像當招徠,類如招財貓了。
市場走走,到處晃悠。
友人膽大,此時此刻逆風而飛,動手開一家獨立書店,小小的,期望以選書取勝,免不了還有幾張桌椅可坐,咖啡可喝。更重要的是,竟然選在中國臺北最值得逛逛的老市場旁邊,一擊而中我的怪癖,是以店還沒開,便已探班過好幾次。日後估計會常去,家裡好不容易清理出來空間、身上減掉的幾斤肉,怕又都要回來了吧。
走進臺北市場,雙連文昌宮前的菜攤,竹筍登場。
“要選彎的,身軀彎彎好吃……”擔著竹筍的小販叫賣到了屋前,母親離開長坐繡花的條椅,與鄰居婆媽圍了過去,我也跟著湊熱鬧。母親拿起一隻據說今晨剛挖出的觀音山筍,在我眼前晃了晃說。四五歲的我似懂非懂點了點頭。
那天,母親汆燙了一塊三層肉,用筷子確認熟度後串起,入水浸泡了一下,切片上桌,蘸“蒜茸醬油”吃;汆煮剩餘的湯水煮筍,外加魚丸,煮了一鍋。她煮得一點不浪費,我們也吃喝得一點不浪費。飯後,我倚著母親,用撿起的剝剩的筍尖刺著她的手:“阿母,我幫你打針,會不會痛?”母親看著我,笑得燦爛如花。那年她三十初度吧?
——選了幾隻彎彎的竹筍,請店家剝殼,提在手裡,才想著該怎樣料理,母親便來告訴我了。
還是逛中國臺灣的市場,金城鎮的東門市場。
許多老先生、老太太帶著自家種的菜,撈捕的魚,在市場外大廟前擺攤,買賣少而聊天多,有人詢價,左右皆熱心幫腔推銷,“好吃啊,這個最好吃了。”
看看買買,如今愛逛市場更多於書店,到底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呢?又想多了,無掛礙故無有恐怖。(傅月庵)
參考資料
- 雙連市場周邊美食全攻略 - 完整收錄老饕私藏名單
- 台北傳統市場美食地圖(行政院農委會出版)
- 大稻埕到雙連:老街區飲食文化散步
- 台灣百年市場圖鑑:從早市到夜市的美食巡禮
- 灶腳回憶錄:阿嬤的市場採買筆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