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屯村地處萬柏林區南部,汾河西岸,村東與長風商務區毗連,村西與義井接界,新舊晉祠路夾村而過。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村。南屯村的早期歷史已久遠難考,原村名演變也已經失載,但從村中所遺存北齊龍華寺故址推斷,其建村歷史當在一千五百年以上。今名南屯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初年(1368年——1398年)。其時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屯田政策。在腹裡(今山西、河北一帶)及邊境設衛開屯。讓衛所士兵屯田自給。據明正德《太原府志·武備·屯田》記載:「太原左衛屯田坐落陽曲、太原等縣。」其中陽曲縣的軍屯稱「北屯」,即今前北屯、後北屯;太原縣的軍屯稱為「南屯」,南屯村名蓋由此而來。現在村中還有地名稱「營兒裡」,即當年屯田士兵所駐紮的兵營舊址。
南屯村的興起與晉陽古城的發展及北方交通密切相關。歷史上的南屯地處晉陽城北,秦代馳道從晉陽經此通向代北;唐代由長安經太原、雁門通向遼海的貢路也經由此地;北宋初,晉陽城被毀後,幷州治所遷唐明街(即今太原城區),交通格局發生了變化,但是南屯仍是幷州通往晉西南的重要交通節點。明代在此置「南屯鋪」,為太原府與太原縣之間的重鎮。明嘉靖《太原縣誌·郵舍》記載:「南屯鋪,此接陽曲縣親賢鋪,屬路北。」當年縱貫南屯村中心的「古官道」,店鋪林立,商貿繁榮,文風鼎盛,甲於一方。現在,村中古官道的遺址猶存,被稱為北方交通史上的「活化石」。全村佔地面積2000餘畝,25條街巷縱橫交錯,如棋盤式錯落分佈。有村民1100餘戶,4300餘人。南屯村原屬小井峪鄉管轄,2007年3月劃歸長風西街道。南屯村快速發展帶動了區域的經濟繁榮,目前正在進行「城中村」改造,以長風西街為發展軸線,打造生態宜居和城市新的商業中心。
南屯村大龍華寺乃三晉之名剎,十方之善地也。唐宋金元,歷代修葺。明洪武初,太原左衛屯田將士依址再修,於茲已一千五百餘年矣。今者改革開放,國運昌隆,和風所被,因緣殊勝,南屯村委會偕五千村民謹以至誠,發心重興龍華寺,又秉佛祖之宏慈,鑄和平之金鐘。祈禱四海安和,干戈永息,社會和諧,人民幸福。鐘聲所及,聞者悉獲福慶,闔家福壽康寧。
銘曰:華龍道場,和平之鐘。
祥音普被,百福齊臻。
人民安樂,天地清寧。
金甌永固,十方光明。
◆ ◆ ◆ ◆ ◆
陽春三月,太原河西地區有一個傳承已久、規模較大的廟會,那就是三月初三的南屯廟會。據說是為了祭祀真武大帝而設。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,蕩魔天尊,是傳說中的北方之神,與青龍、白虎、朱雀合稱四方之神,在民間頗受尊崇,他的生日據傳就是三月初三。南屯村龍華寺,曾是北齊晉陽著名寺院,前身為北齊晉陽十二院之一的慈氏院,是北朝彌勒佛信仰在太原地區傳播的重要文化遺存。龍華寺歷史上屢廢屢興,數度更名。西晉時期,以彌勒為信奉物件的宗教信仰傳入中原,到南北朝時期達到鼎盛。
然而,自上世紀50年代起,記憶中的南屯村,便沒有真武廟。每年的三月初三及前後一日或兩日,鼓樂喧鬧,人聲鼎沸的梆子大戲;村裡村外,熙熙攘攘的趕會人流;牛馬嘶鳴,豬羊歡叫的牲畜大市……已是只有會,沒有廟,成了純粹的民間節日和集市貿易,跟真武大帝一點也不沾邊了。即使在「文革」時期,雖然廟會的規模和內容有所變化,卻一年也沒有間斷,一直延續至今。2013年8月24日新建的南屯村龍華寺舉行了開光儀式。南屯村歷史文化悠久。廟會規模逐年擴大,吸引了八方來客。每年農曆的七月十八日,村裡要給奶奶廟、關帝廟、真武廟、河神廟、龍王廟唱戲。此舉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,還帶動了經濟的發展、促進了社會的和諧。想規劃深度文化之旅的遊客,推薦參考這份南屯老街深度遊記,有更完整的探訪路線建議。
參考資料
- 南屯老街深度遊記:巷弄文化全攻略
- 太原市萬柏林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
- 山西古建築保護研究報告
- 晉陽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年報
- 三晉民俗節慶活動彙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