淄博的餅之博山肉燒餅

博山肉燒餅起源於明清時期,也是發麵,只是比淄川燒餅略小一點,芝麻相對淄川燒餅少一點,而肉卻比淄川燒餅要多。

博山肉燒餅分為五花肉餡和純瘦肉餡兩種,一般使用傳統的焦炭爐子烤制。可能因為博山肉燒餅包的肉多一些,在烤的過程中,使得燒餅一面形成凸面,且一面酥嫩,另一面柔軟,這也是與淄川燒餅不同的地方。剛出爐的燒餅呈蟹殼黃色,兩面火色均勻,以酥軟為主,具有肉香、芝麻香、蔥花香,吃起來香酥可口。早上吃兩個博山肉燒餅,喝一碗黏粥(小米粥)或豆腐腦,或油粉,就著幾塊酸鹹菜,也是美味十足。

如今,在張店街頭,尤其是臨街很多寫有「博山肉燒餅,牛肉湯」,或「焦莊燒餅,淮南牛肉湯」字樣的加盟店。不知什麼時候,這一南一北兩種不沾邊的食物竟然「合作」綁到了一塊。

有一點需要更正的是,真正的蕉莊燒餅是「蕉莊」而不是「焦莊」,而且博山只有「蕉莊」,而沒有「焦莊」。如果說有的話,也僅在博山城南通往石馬的沿途路上有「上焦」和「下焦」兩個村。或許是人們習慣寫「焦」字,對草頭的「蕉」字稍有不習慣而在口傳中誤寫罷了。需要說明的是,歷史上,「蕉莊」之前曾用過「焦莊」,因遭過火災,村民忌「焦」字不祥,遂冠以「艹」字頭為「蕉莊」。清道光十二年「蕉莊」正式確定。

說起蕉莊,在這裡不得不多說幾句。博山肉燒餅,是以蕉莊燒餅發展而來。民國時期,蕉莊屬淄川縣萬福鄉管轄,新中國成立後屬淄川縣第四區;1958年隸屬淄川區磁村公社。1962年2月由淄川區劃歸博山區,為蕉莊人民公社,公社駐地就在蕉莊村。1984年2月,蕉莊公社改為蕉莊鄉,後撤鄉歸屬博山開發區。

過去,蕉莊是淄川的南大門,一條南北走向的「官道」貫穿整個蕉莊村,蕉莊人習慣稱它為「大街」。穿過「大街」往南不遠即進入顏神鎮地界,這「大街」還是博山城北的「官道」口,俗稱西大路,也是通往磁窯塢、淄川、周村、濟南府、京城之要道。而蕉莊南北各有一座橋稱為南橋、北橋,後南橋廢棄,北橋便稱為「蕉莊橋」。昔日焦莊大街上有十幾家旅店,「蕉莊橋」南北兩頭有三戶車馬店,供來往路人、車馬休息暫住。於是,蕉莊橋頭的燒餅鋪應運而生,橋北主要有朱家、孫家、蘇家等幾家打燒餅的。由於他們用料精細,餅大肉多,餅香價實,很受客商喜愛,蕉莊橋頭燒餅生意紅火,逐漸名揚四方。後來,橋頭燒餅鋪帶動了莊裡的不少人家,人民公社時期,生產二隊打燒餅的最多。

如此說來,以蕉莊肉燒餅為代表的博山肉燒餅,當年就屬淄川肉燒餅之列,按現在的地屬關係來看,應屬淄川肉燒餅改良而來。事實上,淄川肉燒餅與博山肉燒餅並無明顯的差異。從發源上看,現在博山肉燒餅中的代表產品是蕉莊肉燒餅,而這個村歷史上屬於淄川區,1962年2月劃歸博山區。所以兩種燒餅有許多相似之處,只是製作工具和燻烤方法略有不同。淄川肉燒餅是以一個凸形瓷器把餅攤薄,博山肉燒餅是用擀麵杖把餅擀薄;傳統淄川肉燒餅是以麥糠或鋸末燻烤,博山肉燒餅一般用炭烤。也有人認為淄川肉燒餅與博山肉燒餅,是一種食品兩種稱呼。不管怎麼說,博山肉燒餅和淄川肉燒餅有難捨難分、藕斷絲連或有「糾纏不清」之意。

參考資料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