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後來我鐵了心,跑去圖書館翻了一堆書,上網狂搜臺灣在地的素食社團(偷偷推薦幾個真心實用的:『素食好好煮』、『臺灣素食廚房』那些),才發現自己根本是井底之蛙!原來素食的世界這麼繽紛多彩,重點是,門檻沒想像中高。
像我今天要分享的這幾道,就是我的「救命選單」,從零失敗開始累積信心。這份臺灣素食食譜精選:新手也能輕鬆上手,絕對是我用無數個差點燒焦的鍋子換來的經驗,保證不藏私!從湯品、主菜到點心,都是臺灣家庭常見、食材隨手可得的口味,而且步驟真的超級簡單。當初要是有人早點告訴我這些該多好!也不用白受那麼多「吃草」的委屈。
新手友善素食食譜難度速查表
食譜名稱 | 所需時間 | 難易度 | 推薦指數 |
---|---|---|---|
麻油猴頭菇湯 | 約40分鐘 | ★☆☆☆☆ | ❤❤❤❤❤ |
三杯杏鮑菇 | 約25分鐘 | ★★☆☆☆ | ❤❤❤❤❣ |
蔬菜煎餅 | 約30分鐘 | ★☆☆☆☆ | ❤❤❤❤❤ |
快速素燥飯 | 約15分鐘 | ★☆☆☆☆ | ❤❤❤❤❣ |
(這個表對新手選菜真的很有幫助,一開始別挑戰太難的打擊自己!)
暖身首選:麻油猴頭菇湯 (冬天喝超讚!)
這道是我媽教我的,她說以前坐月子常喝這個補身(當然葷食版用雞肉啦)。第一次買猴頭菇,在傳統市場乾貨攤找到的,泡發後那個模樣...老實說有點嚇人,像一團奇怪的腦子!但煮完後完全改觀。
食材 (2-3人份):
- 乾猴頭菇:2朵 (約拳頭大小,市場乾貨攤或超市都有,買時聞一下,要沒怪味)
- 老薑:1大塊 (約拇指長,磨成泥或切薄片,薑要多才夠味)
- 黑麻油:3大匙 (一定要純正的臺灣黑麻油,香氣差很多!別用一般香油代替)
- 枸杞:1小把 (約1大匙,最後放)
- 紅棗:5-6顆 (去籽比較不燥,可剪開)
- 米酒:100ml (純米酒,不是料理米酒喔!不加酒的話就換成熱水,風味不同)
- 熱水:約800-1000ml
- 鹽:適量 (最後調味用,麻油本身有味道,別一次加太多)
- 高麗菜或大陸妹:幾片 (可加可不加,增加蔬菜量,我通常會丟幾片)
TIP: 猴頭菇吸附力強,湯頭會越煮越濃鬱,水寧願一開始多加點!
做法:
- 泡發猴頭菇: 乾猴頭菇先用冷水沖一下表麵灰塵,然後泡在大量冷水中至少1小時 (或溫水30分鐘) 讓它變軟變大。捏起來沒有硬硬的感覺就對了。擠乾水分,把底部硬蒂切掉,然後用手撕成一口大小塊狀。泡的水別倒掉!沉澱後取上層乾淨的可以當高湯用,超鮮!(這是婆婆傳授的秘訣,省錢又提味)。
- 煸香老薑: 冷鍋就倒入黑麻油,開小火,放入薑泥或薑片。重點來了!一定要用小火慢慢煸,把薑的香氣和水分煸出來,煸到薑片邊緣有點捲曲、顏色變深,聞到濃濃的麻油薑香。千萬別開大火,麻油燒過頭會苦!我第一次就搞砸過,整鍋湯喝起來苦苦的,浪費好麻油。
- 炒香猴頭菇: 把撕好的猴頭菇塊丟進鍋裡,轉中火,翻炒個3-5分鐘,讓猴頭菇吸飽麻油香氣。這時猴頭菇看起來油油亮亮的很誘人。
- 嗆米酒、加熱水: 沿鍋邊淋入米酒,這時會「唰」一聲,香氣整個衝上來!稍微煮個1分鐘讓酒精揮發。接著倒入熱水和剛才泡猴頭菇的乾淨湯汁 (如果有加的話)。水量要蓋過所有食材再多一點點。
- 燉煮: 加入紅棗 (喜歡當歸味的這時也可加一小片,但新手先別加太多,味道很重)。煮滾後轉小火,蓋上鍋蓋慢燉20-25分鐘。讓猴頭菇的鮮味和麻油薑香融合。
- 最後調味: 加入枸杞再煮5分鐘。嚐嚐味道,用鹽調整鹹度。如果加了高麗菜或大陸妹,最後3分鐘放入即可。關火,完成!
(裝碗後再滴兩滴黑麻油增加香氣更棒!) 這湯秋冬喝,從喉嚨暖到胃,猴頭菇咬起來QQ的帶點韌性,很像在吃肉,完全沒有素食的單薄感。新手絕對值得一試!

秒殺白飯:三杯杏鮑菇 (比肉還搶手)
這道是我家餐桌上的救火隊!每次不知道煮什麼,或臨時有朋友來訪,三杯杏鮑菇絕對不會出錯。端上桌那個香味,保證讓葷食者都忘記這盤是素的。有次朋友來家裡,還以為我偷藏了雞肉在裡面咧!
食材 (2人份):
- 大杏鮑菇:3-4根 (挑粗壯一點的,口感好)
- 老薑:1小塊 (切薄片,約10片)
- 大蒜:5-6瓣 (拍扁去皮就好,不用切碎)
- 九層塔:1大把 (靈魂角色!務必要多,洗淨摘葉子)
- 麻油:2大匙 (爆香用)
- 食用油:1大匙 (我用苦茶油或一般炒菜油,避免純麻油高溫易苦)
- 醬油膏:1.5大匙 (鹹甜基底,選臺灣品牌較對味)
- 醬油:0.5大匙 (增加醬香層次)
- 米酒:2大匙 (去腥提香)
- 冰糖:1小匙 (或砂糖,平衡鹹度提亮)
- 白胡椒粉:少許 (畫龍點睛)
- 辣椒:1根 (可省略,喜辣者切段去籽)
(杏鮑菇處理的小撇步:用刀面拍裂再撕開,比切塊更易入味!)
做法:
- 處理杏鮑菇: 杏鮑菇不用洗!直接用乾淨的紙巾擦掉表面灰塵。(沾水後會影響口感,不容易煎香喔)。用刀背或刀面輕輕拍裂杏鮑菇,然後用手順著纖維撕成粗條狀或塊狀,大小比一口稍大點,因為煮了會縮點水。這樣處理表面粗糙,醬汁掛得住!比直接切片好吃十倍。
- 爆香辛香料: 鍋子燒熱,倒入食用油和麻油混合(這樣比較不容易燒焦發苦)。用小火,先下薑片,耐心煸到邊緣微捲、乾乾的。再加入拍扁的大蒜瓣和辣椒段(如果使用),繼續小火煸炒到蒜頭表面金黃,香氣逼人。這個步驟急不得,香氣是關鍵!
- 煎炒杏鮑菇: 轉中大火,倒入處理好的杏鮑菇塊。別急著翻動!稍微攤平讓它接觸鍋面煎一下,大約1分鐘後再翻炒。持續翻炒到杏鮑菇出水,體積稍微縮小,邊緣呈現金黃微焦的狀態。這時菇的香氣會出來。
- 熗醬調味: 從鍋邊淋入米酒,快速翻炒讓酒氣蒸發。接著加入醬油膏、醬油、冰糖和白胡椒粉。快速翻炒均勻,讓每個杏鮑菇都裹上醬色。
- 收汁與九層塔: 炒到湯汁變得濃稠、油亮亮的包裹在杏鮑菇上。關火! 立刻把洗淨瀝乾的九層塔葉全部丟進鍋裡。利用鍋子的餘熱快速拌炒幾下,直到九層塔稍微變軟,香氣竄出即可。千萬別開火炒九層塔,會變黑!這是我失敗三次才記住的教訓。
- 起鍋: 立刻盛盤上桌!熱呼呼的最好吃,醬香、麻油香、九層塔香交融,杏鮑菇咬下去多汁又帶著焦香邊,超級下飯。每次煮這道,飯都要多煮半杯才夠!
(這道菜真的零失敗,調味料比例抓對就成功八成!) 說它是臺灣素食食譜精選:新手也能輕鬆上手的扛霸子,一點也不為過!

清冰箱神器:蔬菜煎餅 (剩菜變黃金)
這個煎餅是我的「清冰箱救星」!每次買菜買太多,或是煮飯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蔬菜,全部切一切丟進去,加點粉漿,立刻變成美味的點心或早餐。失敗率接近零,自由度超高,新手完全不用怕。
食材 (基礎版,約2-3片):
- 麵粉:中筋或低筋皆可,約60克 (飯碗約半碗)
- 太白粉或樹薯粉:20克 (增加Q度,沒有可省略或用麵粉代替)
- 水:約100-120ml (看蔬菜含水量調整)
- 鹽:1/4小匙 (基礎調味)
- 白胡椒粉:少許
- 雞蛋:1顆 (可省略,但加了更香也更好定型)
- 主角 - 任何蔬菜:
- 高麗菜:3-4大片,切細絲 (必備!提供甜味和口感)
- 胡蘿蔔:一小段,切細絲或刨絲 (增加顏色和營養)
- 香菇:1-2朵,切丁 (提鮮,沒有可省略)
- 玉米粒:1-2大匙 (增加甜度和口感)
- 青蔥:1根,切蔥花 (增加香氣)
- 芹菜、洋蔥、櫛瓜、菠菜葉... :家裡有什麼切碎的蔬菜都可以加!份量隨意,但蔬菜絲總量大約是粉漿的1.5-2倍體積。
(我試過加泡軟切碎的冬粉,口感更豐富,吸附醬汁超好吃!)
做法:
- 處理蔬菜: 把所有蔬菜洗淨,切成細絲或小丁。高麗菜絲可以稍微用手搓揉一下,或加點鹽抓醃靜置5分鐘讓它變軟、出水,這樣比較好拌也容易熟。(懶得等也可以省略這步)。
- 調製粉漿: 在大碗裡放入麵粉、太白粉(如果用)、鹽、白胡椒粉。打入雞蛋(如果用),先攪散。慢慢加入水,邊加邊攪拌。重點來了:粉漿不要調太稀! 應該是濃稠、勉強可以流動的狀態,像濃稠的優格那樣。寧可稠一點,太稀餅會散掉不成形! (稀了就再加點粉)。攪拌均勻到沒有粉粒。
- 混合蔬菜與粉漿: 把切好的所有蔬菜(包括高麗菜擠掉多餘水分)、蔥花,全部倒入粉漿中。用筷子或刮刀,輕輕地、徹底地拌勻,讓每一根蔬菜都能沾裹上粉漿。
- 煎餅: 平底鍋燒熱,倒入比平常炒菜多一點的油(約1-1.5大匙),用中火。油熱後(可用一滴粉漿測試,滴下去會滋滋作響並浮起),舀一大杓蔬菜麵糊到鍋中,用鍋鏟稍微壓平、整形成圓餅狀,厚度大約0.5-1公分。別太厚,怕裡面不熟。一次不要貪心放太多,餅比較好翻面。
- 煎至金黃: 保持中火(太小火餅會吸油變膩),煎約3-4分鐘,直到底部定型、呈現漂亮的金黃色。用鍋鏟小心地翻面。(翻面技巧:一手拿鍋鏟鏟住餅底,一手拿平盤或另一個鍋鏟輔助託著翻)。翻面後,另一面也煎約3分鐘,同樣煎到金黃酥脆。可以再淋一點點油在鍋邊讓餅更酥。
- 起鍋切片: 兩面都金黃酥脆後,盛出放到廚房紙巾上稍微吸掉多餘油份 (不介意可省略)。切成好入口的大小。
- 沾醬: 直接吃就很鮮甜!我喜歡調個簡單沾醬:醬油膏1大匙 + 番茄醬0.5大匙 + 一點點香油 + 一小撮白芝麻。鹹甜鹹甜很對味。喜歡辣的加點辣椒醬。
(蔬菜比例高、粉漿少一點,吃起來更清爽健康!) 這道真的超靈活,冰箱有什麼剩菜就加什麼。掌握粉漿濃稠度就成功!絕對是臺灣素食食譜精選:新手也能輕鬆上手必備的懶人料理!

偷吃步救星:快速素燥飯 (15分鐘開飯)
有時候下班累得跟狗一樣,只想快點有東西扒飯。這道素燥是我實驗無數次後的最佳懶人配方!不用長時間燉煮,香氣和口感卻不打折,拌飯、拌麵、淋燙青菜都絕配。關鍵在於「油蔥酥」和「素蠔油」,臺灣素食的隱藏版調味神器!
食材 (約4-5碗飯量):
- 乾香菇:3-4朵 (中型,香氣來源!用新鮮的香氣差很多)
- 豆輪或豆腸:100克 (傳統市場素食攤或超市有售,提供口感,選自己喜歡的)
- 紅蔥頭:3-4瓣 (切末,靈魂人物之一!沒有就用市售油蔥酥2大匙代替)
- 食用油:2-3大匙
- 醬油:1.5大匙
- 素蠔油:1.5大匙 (關鍵!鹹甜味來源,臺灣品牌佳)
- 冰糖:1小匙 (或砂糖)
- 白胡椒粉:1/4小匙
- 五香粉:一丁點 (約1/8小匙,多了會搶味,可不加)
- 水:約150-200ml
- 太白粉水:1小匙太白粉 + 1大匙水 (勾薄芡用,可省略但加了更巴飯)
(豆輪/豆腸要先泡軟擠乾切丁;乾香菇泡軟切丁,香菇水留著當高湯!)
做法:
- 事前準備:
- 乾香菇用溫水泡軟 (約20分鐘),擠乾水分後切小丁。泡香菇的水留著備用! 沉澱後取上層乾淨的,是天然高湯。
- 豆輪或豆腸用溫水泡軟 (約10-15分鐘),擠乾水分後切小丁。
- 紅蔥頭切末 (考驗刀工,切越細越香,但切到手痠可用食物處理機打碎)。
- 爆香油蔥酥: 鍋燒熱,倒入食用油。冷油就放入紅蔥頭末,開小火慢慢煸炒。一定要有耐心!炒到紅蔥頭末變成金黃色,酥酥脆脆的狀態,香氣四溢。這就是自製油蔥酥!(如果懶得炒,這步驟可省略,直接用2大匙市售油蔥酥在下一步爆香)。
- 炒香香菇豆輪: 在炒好的油蔥酥裡 (或直接放油+市售油蔥酥燒熱),轉中火,放入香菇丁,炒出香氣 (約1分鐘)。再加入切丁的豆輪或豆腸,翻炒均勻。
- 熗醬調味: 沿鍋邊淋入醬油和素蠔油,快速翻炒爆香。接著加入冰糖、白胡椒粉、五香粉(如果使用),炒勻。
- 燜煮入味: 倒入泡香菇的過濾水 (如果沒有,就加一般熱水),水量大約加到蓋過食材再多一點點。煮滾後,轉小火,蓋上鍋蓋燜煮10分鐘。讓香菇和豆輪吸收醬汁味道。
- 勾芡 (選項): 如果喜歡醬汁濃稠點、更容易巴附在飯上,可在燜煮結束前,轉中大火,緩緩淋入太白粉水,一邊攪拌,煮到喜歡的濃稠度即可。不喜歡勾芡可省略,醬汁會比較稀一點,但味道一樣好。
- 完成: 試一下味道,若不夠鹹可再加點素蠔油調整。關火。
(剛煮好的素燥淋在熱騰騰的白飯上,撒點香菜或芹菜末,絕配!) 這鍋素燥冷藏可以放3-4天,冷凍更久。下班回家挖兩瓢熱一下,燙個青菜,15分鐘就搞定營養一餐。方便度滿分,是我心中臺灣素食食譜精選:新手也能輕鬆上手的常備菜冠軍!

新手避坑指南:我踩過的雷你別踩!
剛開始煮素食,滿腔熱血換來的常常是黑暗料理...分享幾個血淚教訓,希望大家少走彎路:
- 食材替換沒那麼簡單! 想把以前媽媽的紅燒肉食譜改成素的?用杏鮑菇代替?嗯...我第一次做的成品黑漆漆、咬不動還帶點苦味。後來才懂,葷轉素不是1:1替換。素料的特性不同(吸水性、耐煮度、易入味程度),調味料比例也要調整(素料本身較無油脂香氣)。還是從專門的素食食譜開始學比較穩當!
- 調味料是靈魂! 以前炒菜只知道醬油鹽糖。素食要好吃,善用這幾樣臺灣廚房必備:純黑麻油(煮湯爆香)、素蠔油(鹹甜基底)、白胡椒粉(提味)、油蔥酥(增加香氣層次)、香菇粉(天然增鮮劑)。這些小東西能讓平凡蔬菜變得不平凡。
- 「鮮味」哪裡來? 少了肉骨魚鮮,素食的鮮味要靠:乾香菇(泡發水別丟!)、新鮮蔬果(番茄、玉米、高麗菜熬湯)、海帶/昆布(煮湯底神器)、品質好的醬油/味噌。別以為只靠鹽巴就能搞定。
- 蛋白質來源要多元! 別只吃豆腐豆乾吃到膩。輪著吃:傳統豆製品(豆包、豆腸、百頁)、毛豆(超方便冷凍常備)、天貝(發酵大豆製品,營養密度高,煎烤都好吃)、鷹嘴豆/扁豆(罐頭或乾豆自己煮,煮咖哩燉湯很棒)。早餐喝杯豆漿或植物奶也不錯。
- 善用懶人神器:
- 電鍋! 臺灣家庭必備。煮湯、炊飯、蒸菜、蒸包子饅頭,無油煙超方便。我的麻油猴頭菇湯最後燉煮有時都直接丟電鍋省事。
- 食物調理機/攪拌棒: 打蔬菜泥做煎餅、做濃湯、打自製堅果醬或沾醬,省時省力。
- 冷凍蔬菜: 三色豆、毛豆、花椰菜米。臨時沒買菜或想加點顏色營養時,超級救急。我的蔬菜煎餅常常靠它們撐場面。
素食新手村,我也是跌跌撞撞走過來。多做幾次,手感就來了。重點是別給自己太大壓力,從簡單的開始,享受那個慢慢進步的過程吧!
Q&A:新手素食最常問我的問題
Q1:素食新手應該從哪裡開始準備食材?會不會很麻煩?
A: 真的不用怕!現在臺灣買素食食材超方便。
- 傳統市場是你的好朋友: 找找專賣素食材料的攤位(通常會有豆製品攤、乾貨攤),可以買到新鮮的豆包、豆腸、素雞、素火腿(選成分單純的)、各種好吃的豆乾、還有乾香菇、木耳、金針、素肉燥等乾貨。重點是價格通常比超市便宜不少!記得早點去,選擇比較多。
- 超市也很好逛: 各大超市的生鮮區一定有豆腐、豆乾、新鮮菇類、各種青菜。冷藏/冷凍區通常有專門的素食專櫃,賣素水餃、素丸子、素排、冷凍三色蔬菜等。乾貨區有罐頭鷹嘴豆、乾木耳、乾香菇、各種麵條、醬料(素蠔油、香菇素醬油膏、麻油、油蔥酥必備)。
- 第一步買這些就夠: 新手不用貪多,先買齊基礎調味料(醬油、素蠔油、鹽、糖、白胡椒粉、麻油、食用油),常備乾貨(乾香菇、乾木耳、麵條、米),愛吃的新鮮蔬菜(高麗菜、紅蘿蔔、杏鮑菇、葉菜類),幾種豆製品(豆腐、豆乾、豆包)。夠你變化出一星期簡單的選單了!平常心去買菜就好。
Q2:長期吃素會不會營養不良?該注意什麼?
A: 均衡的素食絕對可以很健康!關鍵在於「多樣化」和「用心搭配」。特別要注意這幾樣:
- 維生素B12: 幾乎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中。務必要額外補充! 可以吃營養酵母粉(很多素食者愛用,有起司香味)、強化B12的植物奶/早餐穀片,或是直接吃B12補充劑(最保險)。醫生建議我定期驗血確認。
- 鐵質: 植物性鐵質(非血基質鐵)吸收率較差。多吃深綠色蔬菜(菠菜、紅鳳菜)、豆類(紅豆、黑豆)、堅果種子、全穀類。記得搭配「維生素C」一起吃(飯後吃水果如芭樂、奇異果、柑橘),能幫助鐵吸收!避免飯後立刻喝茶或咖啡,會阻礙鐵吸收。
- 蛋白質: 很多人擔心的點。其實豆類(黃豆、黑豆、鷹嘴豆)、豆腐豆製品、堅果種子(芝麻、花生、杏仁)、全穀物(糙米、燕麥)都富含蛋白質。每餐組合不同來源的植物蛋白就能互補。例如:糙米飯配豆腐、全麥吐司夾花生醬配豆漿。
- 鈣質: 傳統豆腐(特別是加石膏製的)、深綠色蔬菜(芥藍、莧菜、青江菜)、黑芝麻、強化鈣的植物奶(豆奶、燕麥奶)都是好來源。
- Omega-3脂肪酸: 亞麻籽粉、奇亞籽、核桃、芥花油、紫蘇油。可以在早餐麥片或豆漿裡加一匙亞麻籽粉。
(強烈建議新手找營養師諮詢一次,瞭解自己的需求並規劃選單!) 只要用心搭配,素食完全可以吃得營養又健康。
Q3:素食新手外食有哪些方便選擇?
A: 臺灣絕對是素食者的天堂!外食選擇超多:
- 自助餐: 找有明確標示素食區或夾菜時問清楚。通常會有炒青菜、滷豆乾海帶、豆腐料理、根莖類等。注意有些蔬菜類可能用葷高湯煮過。
- 素食餐廳/小吃攤: 越來越多!從精緻餐廳到路邊攤都有。像是臺北知名的明隆素食,就是許多老饕的口袋名單,值得一試。小吃類如:素羹麵、素肉圓、素蚵仔煎、素鹽酥G、素漢堡、各種素水餃湯包。
- 便利商店: 是救急好夥伴!關東煮有蔬菜串、蒟蒻卷;飯糰有素香鬆飯糰;冷藏區常有素便當、素三明治、沙拉;包子饅頭類確認成分。搭配無糖豆漿或燕麥奶。
- 連鎖速食店: 部分開始推出素食選項,如漢堡王的植物肉漢堡、摩斯漢堡的杏鮑菇珍珠堡、必勝客的蔬食披薩等。
- 夜市: 通常會有至少一攤素食專賣,賣素鐵板麵、素鹽酥G、素臭豆腐、藥膳湯等。問清楚是否全素(含蔥蒜蛋奶)。
- 關鍵技巧: 開口問!「老闆,請問這個有沒有加肉?有沒有加動物性高湯?有沒有蔥蒜蛋奶?(如果是吃全素)」大部分店家都很樂意回答。手機可以下載「愛素食」、「Happiness Cow」等APP查詢附近素食店家。
外食時稍微留意一下,避開可能的葷食湯底或醬料(如蔥蒜酥、蝦米),就能安心享用。臺灣的素食友善程度,真的讓素食生活便利很多!
延伸閱讀
- 明隆素食:魅力親身體驗解密與臺北十大優質素食餐廳推薦
- 臺灣素食地圖:在地人推薦的隱藏版小吃
- 新手必學的5道快速素食早餐
- 素食者如何補充蛋白質:營養師完整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