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膩了蛋炒飯?來試試閩南人最愛的鹹飯!

鹹飯和閩南方言一樣,在閩南語地區幾乎隨處可見。菜、飯混合的鹹飯是閩南人餐桌上的常客,芥菜飯、高麗菜飯、芋頭飯、海蠣飯等都是家常便飯。它有山的味道,也有海的味道,是一道閩南人從小吃到大,卻怎麼也吃不膩的料理。

和白米飯一樣,鹹飯一鍋就能搞定:它不需要額外再炒菜,倒也省了主婦許多麻煩。

鹹飯的配料多種多樣,芥菜、高麗菜、南瓜、芋頭、香菇、菜脯、蘿蔔、排骨、海蠣、蝦仁、乾貝、五花肉丁等各種食材皆能入飯,並且可以隨著季節的變換更替食材,比如春天煮芥菜飯,夏天就加入豌豆,做成豌豆飯,秋天是芋頭飯,到了冬天則可以煮高麗菜飯、蘿蔔飯。

所有材料一起煮熟後,一般會再淋上蔥頭油,有的人還喜歡蘸上特製的閩南甜辣醬或撒上一些花生。

閩南媽媽們應該都有自己的一份鹹飯食譜。我的媽媽在煮鹹飯時,偏愛加胡蘿蔔、芋頭、乾貝、五花肉丁,將將煮熟的時候,再撒上蔥花,翻攪一番。

鹹飯烹飪過程

完全煮熟後開啟電飯鍋,鹹飯的熱氣帶著微微的芋頭香氣迎面撲來,胡蘿蔔的甜與乾貝的鹹融合得恰到好處,山與海在口中不斷碰撞,每一口都有家鄉的味道。

在閩南,不論是街邊巷角,還是酒店宴席,或是喜事喪禮,大大小小的場合都能見到鹹飯的身影。

宴席上的鹹飯

比如,孩子滿月宴以「油飯」作為頭道菜開席,寓意孩童能夠健康長大。它也是鹹飯的一種,用油較多,配料比較考究,除肉粒、蠔幹外,通常還會加一些蝦米、香菇、栗子或蓮子,類似肉粽配料。

鹹飯也隨著閩南先輩的腳步漂洋過海來到了臺灣地區,並在當時佔有一席之地。「鹹飯」一詞最早躍上報紙版面是在1935年的《臺灣日日新報》,標題為「美味的臺灣料理食譜——什菜飯」 ,其中詳細地介紹了它的配料與做法。

如今臺灣地區到處可見炒飯攤,卻少見鹹飯攤,原是家鄉滋味的鹹飯,到了臺灣地區似乎被商業化了,而且單以高麗菜飯一款獨大,鹹飯攤招牌上通常寫著「古早味高麗菜飯」;而傳到金門地區與馬來西亞,則是以芋頭飯一款獨大。

臺灣地區高麗菜飯

臺灣地區的高麗菜飯常常與排骨湯組成標配套餐組,捆綁銷售。它的做法有兩種:一種跟閩南鹹飯一樣是生米燜煮成熟飯;一種是直接把高麗菜滷、肉末澆蓋在白飯上,比較像丼飯,特別集中在彰化北斗一帶。後者雖然還可以稱為高麗菜飯,但卻不能稱作鹹飯了。

閩南的鹹飯使用與土地相連的食材,是真切的家鄉滋味,儘管各家做法不盡相同,然則不變的是,代代閩南人共有記憶裡的鹹香。

參考資料

Leave a Comment